长江商报消息 ●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
市场主体有活力,经济发展才有动力。今年以来,湖北各地聚焦市场主体关切,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,努力推动全省上下高质量跨越式发展。
根据日前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公布的2022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名单,宜昌市46项改革事项、65个先行试点入选,创建数量蝉联全省第一。
在12月6日宜昌市召开的“以先行示范引领改革突破”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上,宜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一大批头部企业相继在宜昌增资扩产,今年以来已有21个百亿项目落户宜昌。
广大企业家对宜昌投资环境、发展前景充分认可和高度信赖,用实际行动对宜昌市营商环境投出了“信任票”,宜昌营商环境的“金字招牌”正越擦越亮。
多项政策为企业成本减负
继去年有22项改革事项、27个先行试点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后,今年宜昌再有46项改革事项、65个先行试点入选,创建数量蝉联全省第一。
具体来看,宜昌聚焦市场主体,围绕优化政务服务,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,力推“智简审批+无证明城市+精准监管”改革,加快政务服务标准化、信息化建设,实现100本常用证照“免提交”,97%事项“一次不用跑”。
围绕减税降费,降低经营成本,全面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。今年1—11月,全市累计办理留抵退税54.9亿元,执行国家“六税两费”减免政策,减免税费3.5亿元。在前10月,全市为2.9万余家参保企业减负14.27亿元。
以宜都为例,改革前,纳税人办理退税,需要提交申请、税务审核、申报办理3个步骤,需要提交申请表、申报表、审批表3份材料,3个工作日才能办成;改革后,退税可一步到位,纳税人只需网上提交申请1个步骤,全过程零材料,退税资金最快3个小时就能到账,极大缩短了企业资金流动周期。截至11月底,宜都已累计为453户纳税人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11.83亿元,为市场主体节约融资利息近6000万元。
围绕加强金融支持,降低融资成本,宜昌建立了湖北首家企业首贷服务中心,目前已为300余家小微企业给予融资支持超8亿元。拓展“宜昌网上金融服务大厅”功能,累计助力市场主体获得授信412亿元、放款367亿元。在宜都,通过推广“整村授信”改革,实现了176个行政村有效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建档100%全覆盖;落实普惠小微贷款49.23亿元,为企业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194笔,共计为企节约成本3.74亿元。
一系列政策举措帮助更多企业挺过去、活下来、发展好。数据显示,今年1—10月,宜昌新登记市场主体10.7万户、增长56.8%,现有市场主体突破59万户、增长20.9%,其中企业类市场主体12.3万户、增长20.6%;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24家,总数达到52家,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有望突破1000家。
关注企业全生命周期
今年以来,宜昌聚焦项目建设,创新性地将全生命周期理念引入项目管理,按照“6421”时限要求,推动项目快开工、快建设、快投产、快达效。
对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,宜昌实施“指挥部+主动认领”服务机制,实行“问题认领、限时办结、联合督办、结果公开”,达到“做一个项目、立一个标杆、成一个产业”的效果。运用“城市大脑”为项目服务赋能,将10亿元以上项目纳入在线监测,2800多项目纳入在线管理。
在枝江,通过做实“六多合一”改革,241个工程建设项目上线工改系统完成审批,57个项目在“多规合一”平台实现集成运用,五大园区29个项目享受“多评合一”成果;在当阳,积极推动“多测合一”改革,搭建“多测合一”信息化平台,为建设单位提供线上业务申办、机构名录展示、业务进度查询等网办功能。相比过去,减少了2个环节,作业时间上节省了10天,测绘成本降低40%以上,大幅加快了项目落地投产速度。
截至目前,宜昌累计集中开工重大项目726个,总投资5648亿元,高铁生态城、兴发硅基新材料、欣旺达东风宜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等一批投资过100亿元项目破土动工。一大批头部企业相继在宜昌增资扩产,今年以来已有21个百亿项目落户宜昌。
据了解,今年宜昌入选改革事项涉及政务服务、司法、税务、金融、市场监管等多个领域,试点覆盖全市13个县市区及宜昌高新区。自湖北启动优化营商环境先行试点创建工作以来,宜昌以“小切口”推动“大变化”,形成上下一体协同、高效配合的创建氛围,在便企利民的各个领域积极开展首创性、差异化改革探索,出台一批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举措。
事实上,宜昌在机制、制度上的不断创新发展,是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。今年以来,湖北各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,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活力,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迸发,成为促发展、稳就业、保民生、统筹发展与安全大局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。
新浪财经公众号
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,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(imToken钱包app)